服务热线热线:

13032904005

Kaiyun (中国官方版权) - 企业认证服务平台

技术创新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技术创新

六维力传感器:从航天技术到人形机器人的黑马市场

发布时间:2025-04-15点击次数:

  近年来,六维力传感器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正经历着从航天领域的“阳春白雪”向工业自动化以及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下里巴人”的转变。这一技术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伴随着工业需求的升级和技术革新,使其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回顾历史,早在2012年,美国SpaceX公司的无人驾驶飞船“Dragon”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就应用了由NASA研发的六维力传感器。当时的这些传感器体积庞大且价格不菲,主要应用于尖端军工和空间探索等高端领域。然而,随着制造工艺不断的进步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六维力传感器逐渐实现了小型化和低成本化,迅速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如今,这项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同时也悄然进入了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感知系统。人类在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时,除了依赖视觉和听觉外,触觉反馈则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当我们拾起一个鸡蛋,能够凭借手指的触觉感受器,做到既不会捏碎它,也不会让它滑落。为使人形机器人能够完成类似人类的精细操作,六维力传感器便成为了关键。它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力及力矩信息,使得机器人能够“感知”施加于物体上的力量及其分布,这对机器人进行精密操作、保持行走平衡及与人类间的安全互动极为重要。

  最近,随着多个项目的兴起,六维力传感器一个原本小众的传感器品类,便骤然成为了投资界的焦点。一方面,以特斯拉机器人为例,六维力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的成本结构中占到19%;另一方面,这一领域尚未形成绝对的垄断格局,本土厂商的替代空间巨大,市场预计将从当前的几亿元规模迅速扩展至未来的百亿量级。

  从技术角度来看,六维力传感器的强大在于其能够同时测量三个正交方向的力分量(Fx、Fy、Fz)以及围绕这些轴的扭矩分量(Mx、My、Mz)。这种全维度的测量能力使其便于机器人与物理世界的交互。而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应变片式、光学式以及压电/电容式三种技术路线的六维力传感器。应变片式传感器由于其精度高、技术成熟等特点,成为了当前市场上最为主流的选择。光学式传感器则因具备高可靠性和抗电磁干扰能力,适合在特殊环境使用。而压电/电容式传感器在灵敏度和分辨率方面表现出色,环境适应性也较强,尽管各自有优缺点,但选择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而定。

  不过,制造高精度的六维力传感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应变片式传感器,其制造过程堪称是精密仪器领域的“匠心工艺”。从材料组件到每一道工序,几乎都需要严格把控,这样的复杂工艺使得高精度传感器的制造周期长、成本高、良品率低,也构成了该行业长期以来的高门槛。

  即便如此,六维力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却在不断扩展。以工业自动化领域为主,其约占77.1%的市场份额,主要应用在精密装配、加工及质量控制等需要精确力控制的场合。此外,汽车测试领域也在逐步拓展,占据了约7.6%的市场份额。而在新兴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尽管目前仅占约1.6%的市场份额,却显示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这一领域,六维力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手部操作、行走平衡及人机交互等方面。

  随着人形机器人对成本的控制变得愈发严格,如何在确保性能的基础上降造成本便成为了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已着手探索自动化贴片、标准化设计等领域,以期实现批量生产并降低成本。

  在六维力传感器的应用场景中,各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高精度的硬件传感器由于具有高性能、响应速度快及数据可靠性高等优势,主要集中在高端应用领域,虽然成本较高且安装复杂,限制了其推广。而电流环力控方案则通过简化硬件结构以降低成本,尽管精度略有不足。还有一种纯视觉+算法方案,它完全依赖视觉传感器和先进算法来推断力量,虽然硬件成本极低,但算法复杂度高、计算资源需求也大,仍处于研究阶段。

  kaiyun官方开云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六维力传感器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例如,特斯拉机器人在手腕及脚踝部位安装了高精度六维力传感器,大大提升了机器人的精细操作能力和行走稳定性。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渐走向商业化,预计该领域对六维力传感器的需求也将大幅增长。诸多行业预测指出,到2030年,中国六维力传感器的出货量和市场规模有望分别攀升至119.5万台和143.3亿元,实现数十倍的增长。这一增长主因在于:一方面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化的加速将带来核心零部件需求;另一方面,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效应亦会促进六维力传感器价格的快速下滑,从而进一步拓展市场。

  目前,六维力传感器的平均单价已从2020年的约2.63万元/台降至2023年的约2.49万元/台,而某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六维力传感器的价格更是已降至千元级别,并预计将在未来继续下降。

  投资界对六维力传感器行业也抱以乐观的态度,认为其展现出明显的技术壁垒和规模效应。那些长期具备力觉技术积累、实现规模化量产及在供应链中取得先发优势的企业无疑会拥有更高的投资价值。这些企业不仅在产品性能和可靠性上具备保障,也更能抓住市场机遇,实现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纯视觉+算法方案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资本的关注。虽然当前这一方案在精度与实时性上还存在一定的挑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迎来提升与突破。

  总而言之,六维力传感器作为高端传感器设备,正处于从工业应用向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扩张的关键时期。尽管目前市场规模尚小,但潜力巨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厂商凭借性价比优势以及快速响应服务,逐步蚕食外资品牌份额。在这一从航天科技走向消费级应用的高精尖传感器领域,中国企业正站在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舞台。展望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六维力传感器这一“小而美”的细分领域,预计将成为机器人产业链中最为具有价值增长潜力的环节之一。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在这一领域开创出更多的战略性机遇,为行业带来良性发展与持续创新的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六维传感器助力外骨骼机器人:信隆健康探索新资源

返回列表

下一篇:六维力传感器:从航天尖端到人形机器人核心百亿市场潜力待挖掘